202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為美國學者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和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共同獲獎,他們因為發現人類對痛覺與觸覺感受器,對痛苦、溫度、辣椒的辣素有同樣反應,而獲頒醫學獎。
神經病變相當惱人的,像【糖尿病神經病變】,為糖尿病人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控制不良時會有如痛或麻等神經症狀,可能會有肢體末梢灼熱感、針刺感、麻、溫度異常、或者像螞蟻在咬的感覺;這種神經痛會在夜間、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加明顯。這些疼痛會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失眠以及影響情緒,若無即時地介入治療,周邊神經病變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導致平衡感變差、走路不穩,甚至出現末梢肌肉無力、萎縮…等症狀。這是許多病友的困擾,期盼對此神經病變領域,有更多的後續研究.
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
(1) 自主神經病變: 一般而言,糖尿病神經病變隨糖尿病罹病時間增長而盛行率增加。尤其第 2 型糖尿病經過 15 年的罹病時間,可達約 60% 患者有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包含:心血管方面 ( 如: 心律變異性減少、休息時心律變快、姿勢性低血壓、嚴重者甚至有致死性心律不整 )、胃腸道症狀 (如:胃排空不良導致噁心嘔吐、腸道蠕動不規律造成腹瀉或便秘 )、泌尿系統症狀 ( 如:神經性膀胱造成排尿困難、性功能障礙 )、或排汗功能的異常。另外嚴重的低血糖時,也可能因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造成無交感神經的症狀警惕, 導致不自覺性低血糖。
(2) 周邊神經病變:臺灣地區過去調查第 2 型糖尿病的研究,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盛行率約 30% 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前期,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風險就已上升。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以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的雙下肢為最常見。雖然約有一半的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病患可能無症狀,因此必須經由身體檢查或電生理測試後診斷。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篩檢,包含:(1) 疼痛量表 (2) 由足部理學檢查含跟腱反射及利用 128 Hz 音叉與 10公克之單股纖維篩檢(3)神經電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速度檢查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多重致病機制所造成的,其中包含高血糖、 高血脂與胰島素抗性等危險因子。因此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預防,目前仍重視血糖、血壓與血脂的控制。而生活型態的改善除了對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預防,藉由運動增加肌力與平衡能力,更可以減少因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造成跌倒或其他衍生的問題。另外,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還可能導致下肢截肢機率增加 2至3 倍。因此,針對糖尿病神經病變適當的足部照顧與護理衛教更為重要。
對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目前仍以症狀治療為主,也會使用的藥物,包含:(1) 抗癲癇藥物(2) 三環抗鬱劑、(3) 血清素與新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4) 鴉片受體拮抗劑與 (5) 外部用藥
糖尿病病友們應固定地測量血糖並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做好皮膚保護避免傷害與刺激,保持足部衛生與乾爽並時常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此外,戒菸戒酒與規律的運動也是重要的預防策略,也要定期接受醫師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合併症發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