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安心!了解甲狀腺結節檢查的每個細節

分享文章:

甲狀腺結節檢查流程與評估標準

當您在健康檢查或偶然發現到甲狀腺結節,第一個疑問就是:

『我為什麼會長這個?』

其實就跟眼睛會老花,關節會退化,腸胃會長瘜肉,人活久了身體都會有變化的,有好的也有不好,有良性也有惡性。當發現甲狀腺結節後,很多人會感到焦慮,不知道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醫師會先安排超音波檢查來進一步評估。如果結節的大小超過0.5公分(或更大),就需要進行細胞穿刺檢查來獲取病理結果。如果結節小於0.5公分,只有在超音波顯示有惡性特徵時,才會考慮穿刺檢查。病理結果會依據國際分類系統分為六個等級,從良性到高度懷疑癌症,癌症的機率從不到3%到99%不等,這有助於決定接下來的治療計劃。

甲狀腺結節分級與風險評估

甲狀腺結節分成六個等級,從良性到高度懷疑癌症都有涵蓋。對於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結節,醫師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追蹤時間大約是三到六個月,如果穿刺結果顯示結節是良性的,追蹤間隔可以延長到一年。對於第三級及以上的結節,需要根據超音波特徵進一步評估風險。如果結節有高危險特徵,比如結節較大或有微鈣化點,可能需要考慮手術切除。四級及以上的結節,癌症的機率在40%到95%之間,通常都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甲狀腺結節射頻/微波燒灼消融手術/海扶刀等:適用於低風險甲狀腺結節患者的選擇

上面標題提到的治療方法是甲狀腺結節的「非手術選擇」,主要適合低風險的患者,尤其是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結節;還有像微小甲狀腺乳突癌,即直徑小於一公分的腫瘤,對這些患者來說,醫師通常會推薦這種治療方式,以避免手術風險。然而,對於第三級及以上的高風險患者,建議還是要考慮手術,因為這類結節的癌症風險較高。手術可以有效地去除結節和相關的淋巴結,並且進行病理檢查,確認是否有轉移。對於其他低風險的患者,也可以選擇定期觀察,通過超音波檢查結節的變化,確保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風險。

手術風險分析與決策影響

手術的風險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可能會傷到神經,二是手術後的檢查結果會影響接下來的治療。如果病理檢查發現淋巴結腫大或有鈣化,醫生可能會考慮再做一次手術。手術的困難在於要非常小心地分離神經和甲狀腺。傳統手術中,喉返神經受傷的風險大約是3%,但如果使用神經監測器,這個風險可以降到1%以下。不過,這個設備現在不在健保範圍內,需要自己付錢或以保險評估等。雖然微創手術在傷口位置上有優勢,但它的恢復期和住院天數不一定比傳統手術更短。

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原因及主要治療選擇

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都在上升,尤其是台灣的乳突癌病例增加很快,從1990年每年不到500例,到2017年增加到約4000例。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檢查技術更好,更容易早期發現。統計顯示,90%的甲狀腺癌病例是乳突癌。治療方法方面,手術還是主要選擇,特別是對於大於一公分的腫瘤。而對於很小的甲狀腺乳突癌,基於病程相對其他癌症慢些,是可以選擇再觀察一下或熱消融術等非手術方式,這樣可以減少對患者的衝擊與影響。

總結

研究顯示,甲狀腺結節的評估和治療會對病人的心情產生很大影響,第一次聽到是「結節」就以為是『腫瘤』『癌症』!(其實差很多)。如果檢查發現結節有問題,醫師會先做超音波檢查。如果結節超過一定大小,就需要做細針細胞穿刺檢查。根據病理結果,結節分等級,影響接下來的治療決定。高風險的結節通常建議手術切除,而低風險的患者可以選擇熱消融或定期觀察。隨著檢查技術的進步,生活環境的影響,台灣的乳突癌發病率逐年增加,早期發現有其重要性,我們應持續關注甲狀腺健康,並根據醫師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