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姐(化名),因頭痛,莫名乳汁分泌而就診,安排檢查發現有一顆很大的腦下垂體腫瘤!不過,泌乳激素指數只有略高一點點,麻煩了檢驗同仁稀釋檢體重作,結果就跳到了正常值的五倍多!!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你以為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結果
抽血檢查其實有五大步驟
當您來到診間,為了解整體健康情況、懷疑是某些疾病、判斷或追蹤病況的變化,正接受相關的治療,若醫師要安排血液檢查,會有五大步驟
一、開立檢查單
二、到檢驗單位抽血
三、檢體保存與運送
四、檢體以儀器分析
五、確認與輸入報告
六、醫療專業判讀
以上每個步驟,都會影響最後的檢查值:例如,空腹與否,時間點會有生理變化、溶血或身體有抗體存在干擾、檢體保存時間與溫度、檢體管材質與溶劑都會影響最終結果~當然每位醫師在相同病人或許判讀也會產生差異。
以內分泌檢查其中一個經典的判讀陷阱為例:高劑量鉤狀效應(High-Dose Hook Effect)
Hook effect 是指當待測物的濃度過高,高到輔助偵測的介質無法完全與待測物如常結合,而呈現反常的下降的曲線,導致低估待測物真正的濃度,白話就叫「甜到化不開」 。
舉個例就跟平常泡飲品跟喝飲料,有時候溫度不對,或不小心加太多粉,珍珠太密集,沒看到喝一口覺得好淡,但往杯內一看才發現都“結塊”了,根本沒喇ㄌㄚ ˇ(台語)開!就要加水調整溫度,或認真“喇”!
高劑量鉤狀效應,就是這種『甜過頭』的結果,實際上是超過了偵測的範圍,因此必須要將檢體先作稀釋或用其他檢測方法,才可確保有足夠的抗體可結合所有的抗原,得到正確結果,來避免誤以為檢測數據過低。
健康意識抬頭下,大家都很注重自己的身體狀況,科技輔助下,像健保健康存摺都可以清楚看到所有檢查結果,各種醫學檢查都是幫助來找到疾病的真正原因。但對於各種檢驗檢查之於某特定疾病的敏感度與特異性之了解及運用能力,以及提出鑑別診斷與後續處理計畫,還是要是醫學臨床推理的能力。
該找專業,還是找專業。
科技方便知識普及,仍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請您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